|
|
本报讯(记者 王玮祥 通讯员 徐文静)连日来,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带领相关职能科室工作人员走进镇街、企业、村居,广泛了解基层难题,掌握群众司法需求,扑下身子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基层问题千头万绪,如何才能抽丝剥茧,精准高效解决问题,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取得成效?对此,区人民法院的做法是构建“三四五”工作机制,即“三个必去”“四个必问”“五个必沟通”,让法律服务在基层“升温”,让矛盾纠纷在基层“熄灭”。 据了解,“三个必去”是指坚持服务大局,镇街必去;坚持贴近群众,代表性的村(居)必去;优化营商环境,涉诉高发企业必去。“四个必问”是指诉讼服务如何更贴近群众、普法宣传如何更满足社会需求、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法律效果如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五个必沟通”是指重大敏感案件的风险研判,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纠纷的诉源治理,重大项目的涉法涉诉问题,规范乡村治理的意见建议,企业经营风险点等五个方面必沟通。 “三四五”工作机制的构建有效解决了去哪里、做什么和如何做等问题,既为法院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潜在问题的有效预防和消除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整体流程。 涉诉企业是基层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区法院组织相关业务庭室对涉诉企业进行了摸排梳理分析,确定其中34家企业为走访对象,对企业涉诉情况进行研判,提出意见建议。 威海市高岛制盐有限公司因租赁合同纠纷备受困扰。一方面因承租方未按期缴纳租金、水电费用等问题产生纠纷,另一方面因出租方高岛制盐存在部分提前解除合同及供水、供电等配套服务产生争议,仅近三年来就引发诉讼案件50多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 区法院党组成员戴海明和工作人员依据“三四五”机制研判出企业纠纷产生的原因,向企业提出防范类似风险的建议,尤其对租赁合同签订执行解除上的风险点提出了应对措施,并从诉源治理的角度向企业提出解纷止争的建议。 戴海明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尤其在订立合同时,一定要先对风险点进行预判,将可能会遇见的纠纷问题写在合同里,避免以后双方因权利义务分工不明确而产生歧义,明确违约责任,以便更好地约束双方当事人履行合同的义务,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另外,企业产生纠纷后为提高效率促进和谐,也可以选择依托相应行业调解组织或者仲裁等方式解决问题。” 带着任务下基层,但不能带着问题回单位。“三四五”工作机制的效能不仅仅体现在走访问需的过程中,更是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上。 村民张某、于某(化名)双方因土地地界的划分积怨多年,虽诉至法院进行了调解,但各方对调解书中土地界限划分起止点、村委土地登记册记载事项等存在诸多争议,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鉴于此,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李福春与高村法庭工作人员进行联合现场执行,多次组织各方到实地研判,一尺一寸进行丈量,明析诉求,理清焦点,耐心说理。最终各方达成共识,明确了土地起止点,使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区人民法院院长申屠青表示:“‘三四五’工作机制是我们在广泛汇总提炼一线人员多年基层司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要点,创造性构建的基层工作方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将在更广范围内推行使用该机制,并在使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力求以更加高效专业的工作标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目前,区人民法院共走访葛家、高村等10个镇街以及倪氏和信集团、文登中达轿车内装饰公司等7家企业,汇总问题50余条,推动矛盾解决10余个。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