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嘉男
清明前夕,济南历城革命烈士陵园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
70多年前,是他们的亲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却从此长眠他乡。
70多年后,烈士们迎来了他们的亲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团聚,让烈士们终于可以回家。
沙秀本,男,1926年8月出生,葛家镇大背后村人,牺牲时年仅22岁。70多年来, 他的亲人们一直在寻找他的安葬地,可始终没有找到。
多年杳无音信的压抑,化作祭拜时的一声呼唤。
一声“叔叔”,沙秀本烈士的亲属沙风序在心中曾无数次默念,今天这位71岁的老人终于和自己22岁的叔叔得以相见。
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奔赴战场保家卫国。18岁的沙秀本看着哥哥参军入伍非常着急,便瞒着父亲偷偷去当了兵。
沙风序说:“我叔叔19岁就在部队给团长当警卫员,2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2岁在济南战役当中,他要求上前线,就是在这次战役中,他牺牲了。”
这场隔断了70多年的亲情,在这一刻能重新连接在一起,还要从十天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张吉英得到的一批在外地安葬的威海籍烈士信息说起。
张吉英说:“沙秀本烈士当时出生年月、籍贯、牺牲时所在单位、牺牲时间都挺详细的,但是安葬地点只说在济南,没有具体在哪个烈士陵园。通过威海烈士寻亲这个活动,找到了烈士信息,沙秀本这上面写的就是济南是历城区革命烈士陵园,这样烈士的信息就很完整了。”
这些威海籍烈士信息的提供者叫张红琢,河北唐山人。2007年开始,张红琢自发在全国各地帮助烈士们寻找亲属,在搜集整理异地牺牲的烈士信息过程中,他发现了78位威海籍烈士,并把资料提供给了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这些信息引起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区市尽快查找核实烈士亲属,开展了“为78位烈士寻找回家的路”活动。
在拿到威海籍烈士信息名单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张吉英仔细翻阅档案,认真核查烈士资料,从支离破碎的线索中为他们寻找回家的路。
得知了叔叔沙秀本烈士的安葬地,沙风序难掩激动的心情,一定要去济南看看他们唯一的烈士叔叔。
带着的对叔叔的思念,3月28日,沙风序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统一组织下,与其它4名文登籍烈士的亲属们,一同踏上了前往济南历城革命烈士陵园的寻亲之路。
郑树桥烈属的亲属郑树和说:“来了之后我们才知道我哥牺牲了,是威海这次寻找的这78位烈士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不足十八岁。应该说,他的牺牲对父母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三代人,这几年一直在寻找,今天终于找到了,同志们都费心了,真的非常感谢。我以后会对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辈讲,是共产党救了我们,我哥是为革命牺牲的,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继承他们的意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再作新贡献。”
截至目前,我区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已经为17名烈士找到亲人。这些烈士牺牲前大多数未留下子女,没有照片,没有遗物,留下的只有一个名字和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的渴望。
张吉英告诉记者:“对余下7名烈士,我们将排除一切困难,竭力寻找烈士亲属,以慰藉烈士英灵。”
在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一个个烈士的故事被打开、翻阅,背后浓浓的情感羁绊令人感动。这是无数个小家庭用自己的不完整换来了祖国大家庭的团圆幸福。一面是烈士身葬他乡的孤独,一面是烈属深深的思念,每帮一位烈士找到家人,我们都收获一份感动,让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