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今年我国“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当天,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走进七里汤小学,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节约用水宣传教育课。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互动,学到了多种节水小妙招。
区水利局还组织节水志愿者走进社区、企业,进一步提升市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
这仅仅是我区持续推进全民节水宣传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坚决守护水安全风险底线,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水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行业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保供水,“开源”与“节流”并举
2019年10月,供水告急!
“最紧张的时期,坤龙邢水库没有水,米山水库的水也仅够20-30天。”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区立即启动抗旱应急Ⅳ级响应,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做好“开源”和“节流”两项工作。
为了及时解决坤龙邢水库水量不足,我区提前完成南圈至坤龙邢水库应急调水工程,区水利局工作人员每天到施工工地现场办公,解决工程施工各种问题。区自来水公司协调简化审批流程,高标准编制方案,工序能展开就全面展开,能提前就尽力提前,能交叉作业的同步进行,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14.9公里的管道铺设和临时泵站建设任务。
2019年12月9日,正式开泵通水。紧张的供水形势暂时缓解。
之后,全区展开了全面节水宣传、启动应急水源、压减各行业用水等措施,全区人民才度过了“旱季”。
尽管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仍需“居安思危”。去年,坤龙邢水库增容工程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推进,汛期实现蓄水1100余万方,于去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新增蓄水能力1300万方,极大缓解了全区工程型缺水问题。
同时,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制度,顺利完成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将145家取用水户全部纳入水资源税管理系统,实行用水计划管理。
“此外,我们还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取水行为监管力度,特别是重点用水大户和高耗水行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违法行为。”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饮水安全,汩汩清泉进万家
如今,在大水泊镇口子村,家家户户一打开水龙头,汩汩清澈的自来水就流了出来,中午、晚上做饭的高峰期也不会停水。
这在两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之前,用水很难,别说干净的自来水,动不动就停水也是常有的事,现在真是太方便了。”村民高兴地说道。
和口子村一样用上干净、稳定的自来水的,还有全区其他245个村,这一切得益于我区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
据介绍,自2019年-2020年,我区共完成了宋村镇等4处规模化供水工程,245个村内管网改造,安装水处理设备,全区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提高到91.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全区饮水安全工作一直在路上,精益求精。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新建泽头、昆嵛山两处规模化水厂,进一步提高农村规模化供水保障能力。”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治理,坚决遏制水污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直接影响到村民的幸福指数。
农村环境春天的界石镇梧桐庵村和三瓣石村碧波荡漾、流水潺潺,多年前,污水横流的路面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乡村风景。
这样的转变多亏了我区开展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我们村主要是使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将生活污水收集后汇入污水处理终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村民表示。
据了解,去年,我区因地制宜完成了梧桐庵、三瓣石等19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力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我区在今年将对90个村进行生活污水治理,预计惠及1.2万户、约3.2万人。”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今年,我区将开展区镇村三级排水排污问题治理全覆盖。除了在村级进行生活污水治理,开展乡镇镇区排水系统整治,对9处镇区铺设雨污水管网;将侯家、宋村、泽库、泽头、张家产建设污水管道接入南海新区管网;对高村、葛家(界石接入葛家)、埠口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对我区龙山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河西片区、生产里片区,昆嵛新城、华欣小区、平安小区等12个小区施行雨污分流。
我区除了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治理,还注重对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水环境。
“去年,我区针对母猪河水质不稳定问题,下大力气整治城区沿河排水排污问题87处,城区沿河两岸污水直排现象基本遏制,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我区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目标,强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截至去年,全区61座小型水库全部完成除险加固,累计加固病险塘坝300余座,治理母猪河等骨干河道28公里、穿村过镇小河道119公里,水利工程防洪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应对了强台风、强降雨袭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