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1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全面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新华社记者徐泽宇实地探访,将当地社区组织检测的报道上传到自己的海外社交媒体“脸谱”账号上,海外网友一下被“点燃了”。 记者在贴文中写道:“我正在报道石家庄第二次全员核酸检测,全市1000多万人将进行免费的核酸检测,公交车也变身‘核酸采样流动车’。我来到的这个社区有8000多名居民,计划一天内完成采样。” 一听说疫区的核酸检测免费,有的海外网友立刻“酸”了。 “看看人家是怎样爱护自己的人民的……在我们这,连咽拭子都要一大笔钱……” 这两位网友异口同声地表示:“我真希望我们这儿也能做到!” 还有网友开始“比惨”。一位肯尼亚网友的留言得到了40次点赞:“中国利用合适的技术,让这一切变得快速高效。我希望非洲能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另一位网友则回复他说:“我来自欧洲,但我们这儿还不如非洲!” 一名叫“Mor Tar”的网友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了制度层面:“这件事情再次证明,与帝国主义对手们相比,中国共产党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太酷了,中国在行动。这才是积极有为的政府。” 一位奥地利网友则从中看破了西方媒体给自己编织的信息牢笼:“我们欧洲自己的媒体都不怎么报道中国这种新闻,这太可耻了。我们可以从你们那里学到很多提升效率和加强规范的经验。” 还有熟悉套路的人给中国媒体热情支招:“多谢你的现场报道,这样就不会被西方媒体的偏见带跑了。” 有的海外网友觉得取到了“真经”:“谢谢你给我们国家在这么黑暗的时期指了一条明路。” 有旅居中国的海外网友在疫情暴发后回国了,但也没逃过“真香定律”:“在全球大流行暴发之前我还在中国,那时候感觉安全多了。我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但真希望自己当初没离开中国。” 更多的网友为石家庄打气加油:“很遗憾听说石家庄测出了400多例阳性(贴文播发时使用的是截至1月11日12时的数据),我希望中国能像上次一样控制住疫情。我在此送上最好的祝愿。” 听说记者是石家庄人,网友送上贴心安慰:“这对你来说一定是个百感交集的时刻,这是你的家乡、你的同胞、你的土地。多多保重!” 相关推荐: 石家庄有人检测6次才呈阳性 核酸检测不灵了吗? 1月13日,话题石家庄有人核酸检测6次才呈阳性冲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在12日石家庄市新增确诊的84例病例中,一50岁男子曾在1月3日至10日间做了5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而1月11日的检测结果却呈阳性。 其实,仅回顾开年以来多地局部暴发的国内疫情,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 同样在河北石家庄1月12日的确诊病例中,就有一名1岁男童第5次才测出阳性; 1月8日,沈阳新增的其中两名确诊病例均在多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转为阳性; 1月7日,陕西咸阳一女孩核酸检测为阳性,随后的6天5次检测,却均为阴性; 据1月4日的辽宁大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有的地区检测6轮还有阳性病例出现; ……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核酸检测是不是不灵了?若病毒真如此狡猾,又该怎么破? 实际上,对新冠肺炎的确诊,核酸检测仍是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手段。对于出现个别“假阴性”现象,公众不必感到恐慌。 是病毒变“狡猾”了吗? 关于核酸检测的准确度问题,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研究员李金明表示,准确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阳性准不准,一个是阴性准不准。 李金明称,核酸检测阳性是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假阳性”,比如由于一些遗留污染造成的,但可通过对阳性样本的再复检来避免。 而“假阴性”则无法避免。“一个是采标本的时机,感染潜伏期的末期或是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另外,采样的方法和采样的人是否能按标准操作都是影响要素。”李金明说。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李建国表示,目前我们所有的实验检验,都还没办法做到100%的检出率,“还不能说是病毒变得更狡猾了,因为这是一个实验检验误差的问题。” 咽拭子采样并不一定准确 我们知道,核酸检测是一个多环节的工作流程,而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样本“假阴性”或“假阳性”。 其中,采样环节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新冠病毒96小时内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被发现,因此可通过咽拭子采集标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而在采样过程中,首先要确保采样部位当时是否有病毒存在。 但是,即使存在,也要考虑病毒量是否已达到可检测水平。李建国表示,当病人处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时,携带病毒载量并不高。 此外,采样步骤是否规范、能否收集到足够的黏膜分泌物,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做过咽拭子采样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采样时采用的是专门的植绒拭子,而非普通棉签;鼻咽拭子采样不能只在鼻腔浅处取样,要插入鼻腔深处并且旋转一圈,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准确度。 但是,“不能因为一个假阳性或者一个假阴性,就质疑是设备不行,或说检测不负责任,这种情况需要大家的理解,也没有必要过度恐慌。”李建国说。 真正传染性强的感染者,如潜伏末期及发病初期患者,咽拭子95%以上均为强阳性,他们的病毒载量很高,不易被漏掉,甚至在唾液中就能检测出阳性。 核酸检测“存在不确定性”,那还能信谁?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解读核酸检测结果,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结果,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又有临床症状,一次或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不能简单地判定未感染,可能是假阴性,需要重复采样检测。 同时,上呼吸道提取不到病毒样本的情况确实存在,这类患者可能已经出现肺炎症状。因此,在临床上,重症病例会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重点人群,要进行多轮采样。 除了核酸检测之外,血常规检测、肺部CT典型的影像学改变等也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的辅助手段,新冠特异性抗体(IgG、IgM)检测也可作为疑似患者排除与筛查的有效补充,全方位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在国家卫健委2020年3月4日发布的指南中,就已经新增了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之一。但是,李建国表示,抗体检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目前疫苗接种工作已经开始的情况下,“比如有些人已经完成了疫苗接种,那他就有抗体,就可能存在‘假阳性’的情况。” 目前,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降低感染率、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疫情发现以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扩大检测范围,对于及早锁定感染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还能够尽早发现感染者,对早诊早治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