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曲馨宇)为更好和谐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区医保部门在建立医保工作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持续优化提升医保服务效能,让参保群众就医更高效、更便捷、更省钱。
为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从今年9月份开始,医保系统开通了核酸检测录入功能。随着数据量陡增,工作人员发现在复核时无法精确快速找到对应病患,给下一步工作带来了困扰。市中心医院信息科科长李洁告诉记者,用了一个多周的时间,加班加点把医院参保病人的几万份病例,录入到了核酸检测系统里,但是当查询数据的时候,发现数据无法区分参保病人的类型。
针对这一情况,区医保局立即组织专人对市中心医院、整骨医院、人民医院进行走访,第一时间将医院反映的相关问题梳理汇总;另一方面,积极邀请系统研发公司技术人员现场办公,并组织多部门召开研讨会,商讨解决方案。区医保局工作人员陈海波介绍,通过现场调研和会议讨论总结出十几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和工程师及医院技术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对地纬系统和医院HIS系统的开发文档和接口文档进行分析,查找源代码存在的错误,并进行了调试和修改,已经解决了80%的问题,剩下的难度较大的工作,也在加紧实施。
李洁告诉记者,系统完善以后,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轻松调出核酸检测病人的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报销金额、财政补助金额,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年以来,区医保局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先后在市中心医院、整骨医院、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瑞云祥护理院成立了6家医保工作站,打通了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受理各类业务2万多笔,占医保前台经办业务总量的35%。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倾斜力度,降低参保人员在各级中医医院住院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36个中医优势病种中有16个病种实行了病种定额结算,并将中医优势病种定额结算费用纳入总额预付之外。
区医保局副局长王辉表示,此次在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中,一方面通过工作站把业务下沉,让参保人员入院就能办理院端发起的各项医保业务;另一方面,又积极疏解医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技术难点问题,通过医院和医保“两医联动”,把参保群众服务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