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日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介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通知》,我区“建设‘三个中心’将乡镇打造成带动乡村的龙头”作为典型案例入选其中。 不仅选入全国典型,12月1日和2日,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又接连受到上级肯定。12月1日,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推介2020年度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通知》,我区“坚持以镇带村、镇村互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入选典型案例名单。12月2日,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表扬威海市乡村振兴“标兵村”“奋进村”的通报》,我区米山镇西铺头村、界石镇梧桐庵村、葛家镇葛家村、张家产镇顾家村、泽头镇北庄村、大水泊镇口子村、侯家镇崔家村等7个村入选“标兵村”,高村镇慈口观村、文登营镇岚宅村、米山镇东下庄村、大水泊镇初家村、宋村镇菜园子村等5个村入选“奋进村”。 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上,乡镇如同一个个结点,通过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商品流通把十里八乡的村庄有机地连在一起。推动资源要素向乡镇汇聚,可以更好地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有利于形成带动乡村振兴的龙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衔接。 近年来,我区为破解日渐突出的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等难题,以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将乡镇打造成乡村服务中心、经济中心和治理中心,走出了一条镇强、村兴、民富的好路子。 对于我区来说,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任务。振兴起来的乡镇,怎样才能带动乡村迈好这第一步呢?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杜绝“堆大户”“造盆景”,探索出更具推广意义的模式,我区这“第一步”迈在了高村镇。 高村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撂荒问题严重。“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人搞不动”——土地细碎化,流转难度大,吸引不到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老龄化程度高、组织化程度低,也无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村里的困局,在镇里找到了办法。2017年11月,高村镇试点打造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探索一揽子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打造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我们把涉及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服务事项集中起来,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储、销等全链条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宗浩说。 我区还以服务中心平台为主体,与太平财产保险公司签约,创新推出了全国首个“农业社会化经营主体收入险”。目前,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为标的物,参照正常年景每亩750元、700元、1250元的目标收入,对于流入中心的土地免费提供保险支持。 “当人站在连方成片的田边时,才更容易理解土地对于乡村的意义。”姜宗浩说,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了“统”的功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找到了激活土地资源的出路。目前,在区属国企丰登农业公司的统筹下,我区涉农镇全部建起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200户以上的村设立了服务站,将服务向村级延伸,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农业要实现从温饱糊口向增收致富的跨越,产业化是唯一出路——通过规模化、组织化“统”起来,由标准化、品牌化“富”起来。就我区而言,由政府主导的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趟出了大田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的新路。而对于附加值较高、小农户依然占主体的特色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该如何破题呢? 答案也在镇里——打造镇域经济中心,把更多加工交易环节留在镇里,让小农户近距离接触市场,形成清晰的价格导向,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把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发挥镇域经济中心交易功能为目标,我区重点打造了张家产镇西洋参、宋村镇蔬菜、葛家镇水果、高村镇粮油四大镇域交易中心,开展大宗农产品营销,以此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 “过去,由于种植标准不一、加工粗糙,农民种出的西洋参只能当原材料来卖。”区西洋参产业办公室副主任谷昭俊介绍,政府组建西洋参协会、制定西洋参种植和加工标准、引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参农种植标准化水平有所提升。而真正调动起参农积极性的是,张家产镇西洋参交易中心的成立。(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通过向参农参企提供检测、认证、价格、包装、仓储、配送“六统一”服务,张家产镇西洋参交易中心已完成对全区5.5万亩西洋参种植地的辐射带动,基本破解了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难题。2019年,“文登西洋参”区域公用品牌以116.43亿元位居中国农业品牌价值榜第3位。 在四大镇域交易中心的推动下,我区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修订区域性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60多个,以“文登精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主线,构建“区域公用品牌+明星个体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推动小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优质优价的利益联结。 与此同时,我区立足各镇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在全区规划建设了26个样板片区和田园综合体;大力引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全区各类合作社发展到1000多家;针对农村闲置房屋,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民宿经济;针对产业发展缺人才的实际,探索推行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引进乡村振兴首席专家100多名,带来社会资本投入2亿多元,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乡镇在乡村治理中应当居于中心位置。我区通过对服务中心、经济中心的打造运营,乡镇的组织动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推进乡村治理有了抓手。如何强化镇级的治理中心功能?按照“化解在基层、矛盾不上交”的目标,我区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推进村务阳光平台、网格化管理、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乡村有效治理。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复杂交织,关键问题之一是对乡村干群关系的处理。我区做过一项调查,在农民反映的乡村治理问题中,80%与村干部有关,这些问题中又有80%与农村“三资”管理有关。 为解决执行和信任问题,我区探索在镇里打造以阳光公示、阳光交易、阳光采购、阳光支付为重点的“村级事务阳光平台”。所有村级事务全程网上留痕、公开透明运行;集体资产处置、工程项目建设等通过平台在线发布,杜绝暗箱操作;公开招标确定村级采购供应商,实行网上公开比价采购。平台运行之后,我区各镇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信访案件大幅降低,村“两会”公信力显著提升,也进一步强化了镇党委、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可以说这是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区还建设了镇级网格化治理中心,村(社区)设立网格化治理工作站,开发了区镇村联网的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公开选聘上千名专兼职网格员,建立巡查走访、事项准入、联动处置等20多项工作制度,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出台了《文登区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设立了镇级信用分中心,与山东大学合作建设“社区和农村社会信用”“党建+信用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了11处镇级、465个村级信用超市。通过信用激励奖惩,调动了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违建拆除等工作的自觉性。 在服务中心、经济中心和治理中心的协同发力下,我区在镇一级初步构建起“土地托管、农村人才、农机服务、金融保险、品牌农业、农安监管、三资管理、基层党建、庄稼医院、产品交易”的“10+N”职能框架,乡村振兴打开崭新局面。(纪哲)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