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已经见底,新冠疫情却未见平息。 不过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疫情的影响已经式微。街头的人们有一小半摘了口罩,大家的心情也开始放松。这是好事,生活总归还是要继续。 但我们不能遗忘的是,全球新冠流行趋势仍未减缓。 谈及疫情,张文宏直言不讳,“第一波疫情还未结束,目前还谈不上第二波。”包括钟南山在内的多位国内外专家都估计,疫情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这一切让人不由回想起非典。作为全新的“不明原因肺炎”,非典与新冠拥有相似的症状, 相似的传播路径, 相似的防控手段, 乃至相似的病毒基因序列和命名。 而且,同样在冬季暴发。 不同的是,非典流行了8个月,而新冠疫情何时终结,仍是一个未知数。 今天,凤凰WEEKLY就深度盘点一下, 从非典到新冠, 17年前后的那些变与不变。 “非典”最终致全球8422确诊,916人死亡; 其中,绝大部分发病和死亡,都在中国。 但自2019年12月, 新冠疫情仅用1个月, 便打破了非典各项记录。 不过,新冠不如非典致命。 据估算,SARS病毒全球病死率为11%, 部分地区最高可达50%以上, 但新冠全球病死率不足3%,为非典的1/4。 在中国,新冠病死率甚至不如肺结核和疟疾, 这或与不断提高的诊疗条件有关。 新冠疫情重灾区也逐渐由中国转向欧美。 中国最先受灾, 却能及时遏制疫情, 这得益于用比非典更快的速度, 执行了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 病毒从何而来? 很遗憾,除了笼统地回答“来自大自然”, 科学家仍未找到准确答案。 在目前已知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中, 非典和新冠病毒最强破坏力和影响力的2位。 二者的基因相似性极高,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79.5%, 甚至连命名,都如出一辙。 2020年2月11日,新冠病毒被命名为 “SARS-CoV-2”, 但新冠病毒并不是SARS病毒2.0。 正如基因相似度高达85%的人 和小鼠为不同物种一样, 新冠与SARS绝非同一种病毒, 它们更像平行的兄弟姐妹关系, 就如同李子和樱桃。 与SARS病毒相比, 新冠病毒要更为狡猾。 非典病毒仅能通过飞沫和接触实现传播, 但新冠病毒只要感染人体, 无论有无症状、是否发病,均有传染性。 新冠病毒还存在一些“非主流”的传播方式, 如可在空气中悬浮漂流, 或长期留存在鸡翅、冻虾等进口冷冻生鲜表面, 借物传人,造成远距离传播。 在挑选受害者上, 新冠与SARS病毒的口味也不尽相同。 非典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且发病后症状趋重, 需要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比例都较高。 但新冠更爱袭击中老年人, 发病后多为轻症或无症状, 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更多挑战。 无论非典还是新冠, 当病毒侵入人体, 肺部都是最先也最受冲击的器官。 此外,新冠病毒还会 攻击人的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 所致症状也更为多样和不典型。 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 更加大了疫情发现和防控的难度。 《自然》杂志称, 全球约30-60%的新冠感染者并无症状。 这不仅会使测体温、看症状等传统筛查方法失灵, 感染者也难以及时因症就诊, 他们生活如常, 无形中将疫情传播给他人, 往往等后者出现症状被确诊后才被发现。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新冠幸存者则开始糊涂健忘。 有人记不起数周前的经历, 还有人认不出自己的车子, 感觉“好像得了痴呆症”, 这一现象被称为“新冠脑雾”。 还有患者足部出现蓝紫色的“新冠脚趾”, 外观类似水痘, 触碰时会有痛感和烧灼感。 二者成因至今成谜。 受限于17年前的科技水平, 非典时期虽已拥有利用鼻咽拭子 检测病毒核酸的技术手段, 但它既未纳入非典诊断标准, 更未面向全民开放, 临床中仍多依靠医生经验, 凭借症状和检查结果等综合确诊。 但新冠疫情中, 核酸检测已几乎成为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 并对重点人群“应检尽检”, 普通公众“愿检尽检”。 非典疫情后建立的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 也成为新冠疫情的前哨, 约60%的新冠确诊病例均来源于此。 相比非典,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大。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若按全球GDP计算, 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 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两倍。 2020年9月, 全球防范监测委员会在《混乱的世界》报告中, 对全球新冠疫情应对措施进行了尖锐评估, “未能认真对待大流行病的预防、准备和应对”, 是一种“集体失败”。 显然,面对疫情, 今天的人们还未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非典已成历史,而新冠仍在肆虐。 未来或许正如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预测的那样, 在疫苗问世前, 人类还将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 如何应对并度过这场全球灾难? 我们自身的行动与态度将至关重要。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