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进行作业。 大型拖拉机正在深耕农田。 ![](http://wddz.wdgov.cn/resfile/2020-10-21/02/p4_b.jpg) 撒肥机均匀施肥。
本报讯(记者 许静 通讯员 潘桂花 董智勇)金秋时节,我区各镇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广大农民正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收获秋粮作物、播种冬小麦。
10月19日,在泽头镇北庄村千千家庭农场玉米收割现场,记者看到,大型玉米收割机缓缓驶入农田,带皮玉米棒被“吞入”收割机,从收割机里“吐”出来的是金灿灿的玉米,几分钟的时间,一亩玉米收割完毕。种粮大户于进海带领农场工作队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抢秋收、忙秋种。
“前几天这里还到处都是一片片成熟的玉米,今天这一大片田都翻犁好了,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啊!”于进海指着翻犁好的田土说,农场对优质玉米进行收获,同时对玉米秸秆实行粉碎青贮,实行秸秆还田。不远处,撒肥拖拉机进行施肥作业后,大型拖拉机将田地深耕深松,宽幅精量小麦播种机紧接着进行播种,整个秋收秋种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
如今,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粮食运输、深耕深松再到宽幅精播,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为充分发挥农机的主力军作用,确保“三秋”作业机具拉得出、用得上、干得快,区农业机械发展中心集中人力、物力,及早启动“三秋”生产筹备工作。9月初,农机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上阵的机械进行逐村、逐台检修调试,做好上阵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的检修调试。为帮助指导农机手检修农机具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区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围绕玉米、花生联合收获、秸杆还田、深松整地等先进适用主推技术,依托农机服务信息平台和智慧农机手机客户端,通过文登永丰、顺发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区秋季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
“现在通过机械化和种植技术,大大降低了种地成本。今年,雨水好,玉米也丰收。通过良种和科学管理,产量也大大提高。”于进海说。
据了解,自9月中旬以来,区农业农村局早安排、早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服务于“三秋”生产。今年全区秋收作物面积35.96万亩,其中玉米28.62万亩、花生27万亩、大豆2.16万亩,地瓜4.11万亩,其它农作物1.07万亩,冬小麦播种面积计划在20万亩左右。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花生已全部收获完毕,玉米收获面积过半,预计玉米收获工作将于10月底全部结束,大豆、地瓜等其它农作物的收获正有序推进,小麦播种面积已完成15.8万亩,占79%,预计本月下旬小麦播种工作将全面结束。
为帮助村民解决秋收秋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各镇村提供技术指导。农民朋友要趁墒情适宜尽早腾茬整地,施足底肥,不要错过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要保持土壤的通透性,为小麦播种、出苗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普及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上,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机械匀量播种、土壤处理、种子处理、间作套种和宽窄行种植等技术。以秸秆还田为重点,狠抓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为下季作物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他们还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主线,从农业生产的源头抓起,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通过抽查、突击检查和接受群众举报等形式,严厉打击各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销售和流通,有效地保障了“三秋”生产顺利进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区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在威海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走出一条政府领办、市场运作、农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农业新型集体化经营道路,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区将通过对玉米开展机械收获(包括秸秆还田)托管服务,小麦产业开展耕、种托管服务等项目的实施,围绕小麦、玉米主导产业,为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耕、种、收等半托管服务,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