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实习记者 宋振铭)文登是革命老区,也是红色胶东的策源地、核心区,红色遗址遗迹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今年起,我区将全面开展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对有重大影响的红色印迹进行保护性修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记者从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获悉,目前,东海医院遗址、“三军”西上驻地遗址及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遗址的环境清理工作已正式开始。 “当时我们村村情好、群众基础好,东海医院有接近三年的时间是在我们南马村驻扎,这对于一座战时医院已经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宋村镇南马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龙告诉记者,东海医院是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的前身,始建于1941年。1948年起定址于南马村,至1950年迁走,在此驻扎将近3年的时间。当时,村里老百姓积极支持东海医院,把房子都腾出来救治伤员,门板都贡献出来当病床。有的村民还在部队当护士、干杂工,积极地支持解放军东海医院的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年东海医院的房屋尚存,不过已闲置多年,略显破旧。沧桑斑驳的院墙和砖瓦,记录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而遗址的清理工作,也唤起了当年亲历过那段岁月的村民们的回忆。 “那时候这一片有好多屋子,都有伤员住在里面。我家是药室,专门放药的。那时候,老百姓是真心拥护,不计代价的支持,军民鱼水情深啊。”今年80多岁的王勇瑜老人说起70多年前的事情,依然是历历在目。对于东海医院遗址的修复工作,他认为很有必要,因为这可以让后人时刻牢记历史,励志发奋图强。 “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需步伐齐。”这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天福山起义领导者理琪雕像揭幕而作的诗句。作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司令员,理琪在雷神庙一战中牺牲,安葬于葛家镇东崔家口村东。 基地办本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附近征集了11栋40余间房屋,计划设计布展包括理琪事迹陈列馆在内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纪念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展馆、红色胶东女战士事迹陈列馆等一系列红色印记展馆。 一间间简陋的故居,是一个个不灭的红色火种,是一座座精神信仰的丰碑。只有在保护中追寻,在追寻中传承,才能够留住更多的红色印迹,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界石镇西院下村是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地,也是我区著名的堡垒村。1935年,在西院下村重新组建了以张连珠为书记的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领导发动了著名的‘一一·四’暴动,扩大了党的影响力,让老百姓知道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翻身解放的希望。”基地办负责人表示,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事迹陈列馆将主要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历史遗物等方式,展示第三届胶东特委的活动情况和西院下村堡垒村家庭的事迹及村史。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因为原遗址房屋无存,基地办计划利用村内与原房相仿的老屋复原布展,现已租赁房屋16间。目前,遗址现场的环境清理工作已经开始。 据了解,我区影响较大的红色印记遗址共115处,其中105处需立碑保护,18处需要重点打造。为此,区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统筹谋划红色印迹的修复与保护工作,通过打造天福山、昆嵛山、鸺鹠山3条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线路,找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放大红色传承效能,赓续红色精神。 文登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许建中告诉记者,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保护好是责任更是使命。疫情期间,基地办已通过网上见面、线上交流等形式,做好了修复和布展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已征集房屋36栋180多间,收集图片资料大概有三四千张,文字资料上百万字,初步完成了布展文案的初稿,为布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办将快速推动项目发展,预计在6月底前完工。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