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端庄大气的区妇幼保健院是文登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 谭桂双 通讯员 于丹丹 张英红 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40年的砥砺奋进,为我们迎来了新时代光明灿烂的美好前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文登的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历经从不够完备到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些年来获得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了医疗发展带来的益处。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果。”1978到2018年,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文登卫生计生事业这一情系全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事业与全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一路相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全区医疗卫生计生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科学管理日益规范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趋于现代化前沿,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全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的增长。 文登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免检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积极创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 截至目前,全区病床总数由822张增加到4594 张(含中心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从854人增加到4866人(含中心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数由1.90张发展到 9.2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发展为 16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发展为 4人。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3.55‰,位居全省前列。 强化基础建设 为提升全民健康指数保驾护航 1978年5月,文登县皮肤病防治所开始对外开放门诊,1979年1月,文登县药检所建立,1982年2月,文登县成立保健委员会,1989年4月,文登中心医院外科大楼启用……翻开文登卫生志,仿佛打开40年时光的记忆相册,让我们回望过去,追寻文登卫生一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足迹—— 创建于1958年的文登整骨医院,经过四次大搬迁,1975年定居现址。经过40年的风雨兼程和几代整骨人的共同努力,如今已从创始之初的30张床位、10名医生,发展成今天拥有员工1000余人,开放床位1200张的现代化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如今“文登整骨”这张名片已名扬海内外,医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100多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拥有多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等高级人才,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为医院科技创新发展夯实了坚实的科技人才保障。 文登整骨医院只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适应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我区从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入手,大力实施病有所医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健康、高效、快速、和谐的发展态势,极大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中心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设施遍及城乡,一座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医疗大厦拔地而起,一批批国际先进、检测精确的医疗设备飞入寻常乡镇卫生院;科技兴院、效益管理提升了医院的整体水平、办院能力;抗震救灾、疾病防控彰显了我区卫生事业的雄厚实力;新型农合、济困服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怀。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人民医院只有7个医务人员,不到10张床位,上夜班提的是马灯,12点以后就没电了。医院都是自己生煤炉子取暖,要是有个做手术的病人,我们医护人员要提前把炉子生好,确保热水使用、消毒等,条件很差。”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心内科首席专家董渭平深有感触地说。在他从医30多年时间里,他亲眼见证了区人民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史,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文登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处(中心医院,威海驻文)、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1处(整骨医院),二级综合医院1处(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专科医院1处(区妇女儿童医院),专科医院2处,镇卫生院 14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0处,民营医疗机构 95处。全区医疗机构共有编制床位3790张,实际开放4594 张,每千人口床位数6.22张,高于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每千人口床位数4-5张)和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标准(每千人口床位数4张)。现有卫生人员总数5960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4866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659人;注册在岗护士2355 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4人。 深化体制改革 为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夯实基础 1978年,改革的号角如春雷春雨,唤醒洗礼了整个华夏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登卫生事业也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自2014年10月1日,区人民医院、原市立医院、妇女儿童医院、皮肤病医院正式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等,让文登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4家试点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后,年可为患者降低药费1000多万元。今年80岁的李大娘就是众多的受益者之一。因患有冠心病,需要经常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自从取消药品加成后,她发现原先144元一盒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到了119.13元。“现在一盒药能省出五斤鸡蛋的钱,药价降了,带给我们的实惠更多了。”李大娘笑着说。 与此同时,我区还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模式;二级以上医院全部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一单通”、医学影像检查“一片通”、门急诊病历“一本通”;探索建立区直医院与基层卫生院分工协作机制,人民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结成医疗联合体。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2010年3月15日,文登在基层医疗机构正式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基本药物,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在省级集中采购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96%,药品平均每年让利群众3000多万元。 在新医改中,文登坚持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首位,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措施,扎实组织实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等14大类54小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逐步提高到2018年的人均55元,有效提高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控制和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如果居民到医院就诊时,无法清晰表述自己的病情,我们只要在电脑中输入病人的姓名,就可迅速调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该病人有没有慢性病、以前吃过哪些药等情况都会在电脑上显示,这样有利于治疗抢救。”区人民医院一位内科医生告诉记者,以前来医院就诊,人人都会有一份纸质病例,记录病情或者用药情况,但有的人经常会把纸质病例随手一扔,需要时很难找到。现在,医疗覆盖区内居民正在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极大地方便了居民诊疗。 目前,文登所有区直医院都与国家级医疗资源比如北京同仁医院、上海曙光医院等开展密切合作,成立专科联盟或专家会诊中心,上级医院定期派专家来文坐诊或开展手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各区直医院积极打破地域限制,与域外知名医院谋求合作,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区妇女儿童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合作成立专家会诊中心,以专科联盟形式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疗集团理事单位,北京、济南的专家定期到医院坐诊。 家住环山街道秀山小区的居民邢忠元患有高血压病10多年,自从与小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后,只要身体不舒服,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服务。邢忠元只是我区众多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医疗保健的新需求,我区积极探索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推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并启动了基层巡诊服务模式,为各基层医疗机构都配备了专业化巡诊车,成立基层巡诊服务队。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少跑腿、更便利。 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全力推动健康文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2016年4月29日,我区召开了建设健康城市动员大会,出台了《威海市文登区建设健康城市2016年实施方案》,拉开了文登创建健康城市建设的大幕。 我区通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特色鲜明的健康产业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据《2016年度威海文登区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中显示,2016年文登区实现户籍人口孕产妇零死亡。文登区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65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34岁)5.31岁,其中,男性80.37岁,女性83.13岁。文登区大于90岁人口数为3309人,其中百岁老人73人,年龄最长者108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让更多群众受惠,我区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免费孕前优生项目,按期完成农村改水改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妇幼健康关爱工程,扩大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启动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产前血清学免费检查项目,目标人群筛查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发展。 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B超、血液检测、CT样样俱全,从只会打针看病的“赤脚医生”,到时刻要下村服务老百姓的基层医生。侯家镇侯家村卫生室的侯文旭见证了我区大力开展省级、区级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全过程。“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以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在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有新农合和大病报销制度,再也不怕因病致贫了。”侯文旭激动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计划免疫信息化建设也走在全省前面,在全省率先将儿童计划免疫纳入微机管理,2016年完成全区17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改扩建,实现儿童预防接种全流程质控管理。 为促进全区妇女儿童保健的繁荣和发展,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设,我区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5年开始创立爱婴医院,区妇女儿童医院、人民医院均为国家级爱婴医院,截至目前,全区有妇幼保健机构18所。自2009年以来,在全区普遍推行妇幼保健保偿系列服务,全面落实服用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免费孕期筛查唐氏综合征、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出生缺陷监测,2015年出生缺陷率下降至5.9‰,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3.55‰。 全面落实医保政策 为群众健康撑起“保护伞”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战略决策,为农村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滋润的雨露甘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登把新农合制度作为推动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和谐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加以落实,新农合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03年,文登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并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站,确定葛家、泽头等3个试点镇,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广;2005年实现了全市“新农合”联网操作,各镇经办机构各种数据实时上传,实现参合农民信息网络直报,提高信息传输和监管效率。2006年,启动了参合农民网上转院审批程序。2008年,“新农合”的筹资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农民个人出资为20元……目前,文登新农合基本全覆盖,实现了应保尽保。 日前,泽头镇虎口窑村姜凡一来到镇卫生院,给70岁的父亲办理了出院手续。拿着刚结算的费用单,卫生院财务科的工作人员给他算了一笔账:老人住院三周,按往年的价格,治疗费、药费等各项费用加起来共计8375元,通过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60%,享受药品“零差价”和住院期间免费午餐等政策红利,他最后只花费2357元。 这只是我区医疗惠民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区一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由去年的50%提高到60%,补偿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至5万元,实现了有资质的二级以上医院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制度,单病种限价由原有30种增加至35种,部分慢性特殊病种、孕产妇及新生儿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新农合的优惠。 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同时也扭转了农民的就医观念,早期“有病就去大医院”的习惯被“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观念所取代。 计划生育工作 一路走在全国先进行列 文登的计划生育工作曾被称为“山东省的一面计划生育旗帜”,先后多次荣获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据相关部门统计,以1979年和2007年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为基数测算,文登30年少生人口近30万。经过40年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生命科普知识的传授,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已基本消除,以计划生育为荣的新风尚已经形成,过去生育的“早、密、多”已被现在的“晚、稀、少”代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文登狠抓了优生知识普及、婚前查体和优生指导三关,使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逐年下降,已由80年代的9‰左右下降到现在的3‰左右。 目前,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合法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成效显著,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稳定在合理范围,全面完成人口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指标。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层工作网络更加健全,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有效,人口统计工作质量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和“全国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称号。 随着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我区探索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四五”工作模式,即通过抓保障、组织、制度、活动四个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四五”工作模式,形成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的格局。同时,将优生优育与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有机融合、同步推进,有效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能力和婴幼儿健康水平,提升优生优育工作质量。2009年在全国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2015年、2016年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全国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项目试点单位。 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全面两孩政策,通过在民政登记处为育龄群众发放“计生服务礼包”、集市宣传、发放明白纸、专栏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生育政策,提倡群众依法生育、应生尽生。同时,严格落实全面两孩的各项奖励扶助政策。2018年,共发放各类奖扶资金7000多万元,惠及群众11万多人,政策落实率100%。 回首过往,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弹指一挥,40年间,文登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一路峥嵘艰辛,一路高歌奋进。如今,站在建设健康城市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豪情满怀,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以改革为动力,以健康为主线,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为文登老百姓撑起健康的“保护伞”,我们有责任有担当更有力量!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