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谭桂双 通讯员 刘军超 进了六月份,文登营镇东杜梨村村民便忙了起来,而且人人兴奋。 是希望,让这个省定贫困村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自打6月2日文登办起首个桑葚文化节,每天前来旅游观光采摘的小车大车,都把村边和生态采摘园的停车场停得满满的,每天几百人的客流量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近万元的经济收入。 东杜梨村人的眉头舒展开了。 “170亩桑园,4万余棵桑树,园内安装滴灌设备,人工除草、人工捉虫,不施化肥、不播撒农药。”皮肤黝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东军说起自己带头办起的桑葚采摘园自豪满满,“俺村的桑葚有白的、紫的、红的,个大多汁,富含花青素,是真正的有机食品。” 此时,73岁的孙佑山拎着小塑料桶,正乐吱吱地穿梭在园里帮游客摘桑葚。 因为腿不好,干不了重活,加上常年打针吃药,几年前孙佑山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那时的他经常愁眉苦脸的。 自打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不仅当上了“股东”,年底有分红,还经常来采摘园里打工,春天整树盘、夏天摘桑葚、秋天为桑树剪枝,一年下来,加上当保洁员的工资,能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 如今早已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孙佑山满脸舒心的笑,逢人便说:“有活干就有收入,有收入日子就过得滋润。” 同孙佑山一样,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在采摘园里找到了自已的“差使”,仅采摘桑葚一季,人均收入就达3000多元。 这在几年前是东杜梨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2014年,东杜梨村,全村96户,有近一半的贫困户;由于近城,村里的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去了,村集体收入不足千元,村里环境脏乱差…… 这些都像石头一样压在镇村干部们的心上。为此,镇领导、包村干部没少往东杜梨村跑,入户调研、外出参观,开党员会、群众大会,条分缕析、问诊把脉,终于理清了发展思路。 刚上任的村委会主任孙东军决定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宁肯扒掉一层皮,掉下几斤肉,也要让村里环境大变样!”孙东军向乡亲们郑重承诺。 先从党员干部开始,街头巷口私搭乱建、柴堆草堆等一处死角都不留;然后铺设过街管涵、绿化硬化路面、安装路灯,东杜梨村人克服一道道难关,硬是把百十来户的村庄当成公园来建。 环境变美了,群众的心里也亮堂了。村里又因势利导,在村里主要路段和沿街房屋的墙体绘制了以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生态环保、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引领村民破旧俗,树新风。 这仅仅才是开始。 2015年,为摘掉省定贫困村这顶 “帽子”,在文登营镇政府的帮助下,东杜梨村凭借近城优势,决定发展桑葚采摘业。 没有地,他们就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整合全村200亩坡地资源;没有钱,那就村民投资入股筹一点,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给一点,包扶的威海市经信委和文登镇政府再贴一点,共筹集260余万元资金。 有了这笔钱垫底,东杜梨村人栽桑树、挖平塘、建大棚、搞养殖,短短两三年时间,一鼓作气打造出一个集桑葚采摘、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近郊农业园。 为破解管理瓶颈,东杜梨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吸收村民加入合作社,项目获得收益后,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分别按入股资金比例分红。 村里刚兴办合作社时,83岁的孙启华一百个不愿意,“我都80多岁了,还入那个股干啥,再说,赔了咋办?”孙启华说。 让他没想到的是,转过年,2016年年底结算时,入股的村民每户分到了1000元的红利。“再等一等,再看一看”孙启华想。 又过了一年, 2017年,村里的股民们每户分到了1520元的红利。 这时,孙启华再也坐不住了,他跑到孙东军那里,掏出500元钱, “把俺的名儿写上,俺也要当股东。” 不但孙启华没有想到,东杜梨村的村民们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由村民变成股民,而且东杜梨村会一举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跟东杜梨村一起“脱贫”的,还有东杜梨村人的精气神儿。 “每天四五点钟,我们村干部和村民理财小组的成员就来到采摘园,大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有疏导交通的、有过秤收款的,中午轮流吃晌,天天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下山。”当了20多年村会计的孙启波说,东杜梨村的干部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忙并快乐着。 在生态采摘园里,孙启波主要负责收款和记账,在他的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每天的入园人数,采摘数量,销售金额。“每天卖多少桑枣收入多少钱,都有账,而且账目日清日结,末了还要由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咱经得起群众监督。” 为方便游客,采摘园还开通了支付宝,游客可以扫码支付。“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孙启波推了下眼前的算盘,指着墙上贴着的二维码说。 同孙启波一样忙碌的还有特色农家宴的老板王庆中。原先在城里开饭店的他,看中了生态采摘园这块风水宝地,毅然下乡开起了农家宴。“有山有水有客流,不愁赚不到钱”,王庆中说,是东杜梨人栽下的梧桐树,才把他引来的。 320平方米的向阳大正房,内设8个单间,门上贴着一队二队三队字样,桌上摆着平塘里钓上来的鱼,山上散养的鸡,还有大棚里采摘来的蘑菇、木耳和园里的青菜,都是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这只是东杜梨村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去年,上级又给村里拨了30万元的扶贫资金。为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经前期考察和村民代表开会研究,村里决定新上30亩冬桃项目,进一步拉长生态采摘产业链。 “这种冬桃名叫‘金秋红蜜’。”孙东军介绍,早桃一般在六月份上市,每公斤也就是四五元钱,而冬桃要到10月中旬才成熟,口味甜、耐储存,每公斤能卖到20元钱。 顺着孙东军的手指望去,呈梯田状的采摘园内,树影婆娑,红的、紫的、白的桑葚压弯了枝条;桃园里也是一片葱茏,枝繁叶茂,就像东杜梨村人的日子一样,甜蜜而美好。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