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林燕洁 通讯员 荣海婷 车出国道,道路蜿蜒,满目斑斓。走进米山镇西山后村,听到最多的是山水之变—— 闲置的土地“醒”了。从特秀山远眺,花海木屋、休闲垂钓、拓展训练应有尽有,F4赛车场正在加紧施工,20个热带水果大棚点缀其间,又新又鲜又绝的田园综合体轮廓逐步呈现。 沉睡的乡村“活”了。每天从早到晚,花海里、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村里难找闲人。 谁曾想到,几年前的西山后村,还是米山镇的一个省级贫困村,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 谁又曾想到,今天的西山后村,年发放工资款6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成功摘掉“贫穷帽”。 这么大的变化,动力源在哪儿? 定基调:自主造血,先手棋落定乾坤 “辛苦干一年,挣个油盐钱。”73岁的贫困户于正竹回忆道,儿女在外,老伴去世多年,家里几亩地还要看天吃饭,“越穷越难,越难越穷”,年复一年。 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脱贫”成了西山后人一块心病。 “要脱贫,必须上产业!”村支书于建福说,这些年,村里小打小闹也想搞发展,可路子不对,憋多大劲也白搭。 “农村最大的资产是啥?土地!”在多次和村两委开会讨论、同镇党委汇报后,于建福一拍脑门,怎么把眼前的优势给忘了。 西山后紧邻母猪河,在3200亩土地中,耕地就占1800亩。可现在村里种地的越来越少,大部分地都在闲置。 苦熬不是办法,苦干要走新路。土地,给贫困的西山后带来一线生机。 说干就干。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村党支部对200多亩地进行平整,溢出100亩边界归村集体所有,吸引了汇润实业、种养大户等实体经济到村投资,年增收8万多元。同时,相继牵头上马了砖厂、保温沙厂,将静资源变为动资产,年可辐射带动增收20余万元。 可仅仅靠着外来投资,不是长久之计,一旦人家撤资,村里就没辙了。于建福愁得整宿睡不着觉。 产业遇到难题,干部也有脱贫压力。 决战贫困,最大的扶贫是发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足土地文章,才能带领群众走上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脱贫新路。”镇党委书记陈金说。 在家闭门造车终究没有大出息。于建福狠了狠心,带着村干部跑海口、去青州,专门到农村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调研学习。 这不学不知道,一学脑筋就活泛了。于建福发现,相比于其他村居,紧邻母猪河的西山后村地下为沙土土质,非常适合种植南方水果。北方的老百姓只见过成品,却从来不知道这些南方果树长啥样。为啥不把南果引进来,既能卖钱,又能观赏,一举多得?至于温度嘛,建冬暖大棚就能解决。 于建福赶紧把想法和镇党委、村委进行沟通。经过充分调研,大家觉得西山后村情稳定、两委班子团结,能干成这个事。 谁成想,消息一出,村里炸开了锅:“在北方种南方瓜果?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别拿村里的钱打水漂!” 一时间,舆论压力把村两委压得喘不过气。“敢不敢干?”“咱也当吃螃蟹的第一人,干!”其他3位村两委成员的支持,成了于建福最大的动力。 顶着压力,2015年6月起,村里开始筹建20个冬暖大棚,种植了红心火龙果、木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经过不断摸索,终于实现了“南果北种”,弥补了本地果品市场的空白,2017年实现收入50多万元,预计进入盛果期后年可增加收益100万元以上。 20个冬暖大棚的成功,着实给西山后村的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底盘稳,村里人就有了底气,连腰杆也挺得直。”对于这一步的发展,于建福很是自豪。 铺路子:各路输血,蓄水池引来活水源 这几年,西山后村一年一个样,每次必出大新闻。今年,一位来自台湾的凤梨博士更是赚足了眼球。 50多岁的黄来裕出生于台湾,自小就爱与果树打交道,还培育出了可以直接手剥的凤梨,被称为“凤梨博士”。今年3月,于建福邀请黄来裕来到西山后,与村里共同创办一所具有“前厂后园”特色的凤梨馆。 栽种热带水果不说,还请来了台湾的凤梨博士,这西山后村到底想发展成啥样? 面对众人的疑惑,于建福笑着说:“凤梨馆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部分。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点线面结合发展才是王道。” 其实早在2015年建冬暖大棚时,见识了大场面的于建福就想得很长远:冬暖大棚只是起点,只有充分发掘自身优势,聚拢优势兵力,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为此,米山镇以西山后村为核心区,联合其他3个省定贫困村,以购买冬暖大棚的形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每年对省定贫困村给予3万元的租金支付。 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兴起,敢想敢干的村两委班子积极融入镇域发展总体规划,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整合各部门帮扶资金、政策资金以及社会资本等,规划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050亩,集综合服务区、休闲垂钓区、拓展训练基地、F4赛车场、儿童嬉沙主题乐园于一体的生态园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都说来扶贫,可这扶贫的钱花完了,以后再用什么?”当团市委来西山后帮扶时,于建福向负责人道出了心中的苦闷。 “我们没有更多的资金,但却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人脉资源。”在团市委的带动下,西山后村的拓展训练基地吸引了多家企事业单位前来培训,仅去年9、10月份就实现收益30万元。 引物又引力,扶贫又扶智,西山后村在脱贫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 展宏图:高瞻远瞩,跳出扶贫作运营 眼见着西山后发展得越来越快,于建福又开始琢磨新问题:想要走得更长远,必须得走正规化。这步棋该怎么下? 与镇党委多次探讨后,村两委决定成立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专业产业基地管理运营团队,把村集体发展当做项目来推进,坚持科学化运营。 为更好地管理生态园项目,由镇党委牵头对西山后生态园进行了股权改革工作,明确股权占比。 同时,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认购合作社股份,以合作社的名义对生态园进行投资入股,以“村民购股、合作入股”的股权构成形式,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多次分利”。 “农民心里都有本账,不吃亏、有利益,产业才能落地。”于建福回忆道,那段时间天天跟村民一起算细账:你自己种苞米、小麦,1亩地也就挣几百元,还没算人工。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红不说,还可以到园区做工…… 家庭会、村民代表会、村委会,大小会开了上百次,嘴皮子磨破了,人心焐热了。 “干部说得在理,咱还能不信?”53岁的贫困户张巧云和上大学的儿子相依为命,一个人种不过来地,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低保补助和贫困户补助资金是主要生活来源。现在把地流转给村里,不但收了租金,还能挣工资,上哪找这样的好事? 改革通过股权纽带,把农民、经营主体、村集体、企业的利益捆绑起来,分散的人、地、钱集中起来,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脱贫产业步入了正轨。 地还是那块地,干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 身份变了。过去是传统农民,现在是“股份农民”“产业工人”,生态园成了自己的产业。 收益多了。合作社向老百姓发放263股,每股1万块钱,最低保证老百姓每年10%的收益。在建设过程中,已设立20个长期务工岗位、300多个季节性务工岗位,人均年增加收入近万元。 经济活了。2017年增加村集体福利13万余元,人均发放福利200多元,并以家庭户为单位为村民购买财产保险,彻底告别了“没钱事难办、服务跟不上”的窘境。 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问题依然不少。“生态园怎么扩大?”“特秀山品牌能不能叫响?”“旅游产业能不能吸引人?”……但于建福相信,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过不去的坎。 曾经撂荒的土地,已是满眼的花红柳绿。这斑斓,见证了西山后人的勤劳,更孕育着田野里的新希望。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