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 潇 通讯员 于 宁 在患者眼里,他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在同事眼里,他是爱岗敬业的好榜样。近10年的从医生涯,他秉持“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信条,精勤不倦地磨炼医术,执着坚守在救死扶伤第一线,他就是文登整骨医院脊柱脊髓一科主治医师刘彬。
见到刘彬时,他正在和同事讨论患者病情,“每个病人的病情特点不尽相同,年龄、职业、病变部位、程度、发病时间、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等等,都是医生需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只有经过细致评估,才能制定较为周密的手术方案。”刘彬说。对待工作,刘彬特别认真,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诊室,利用更多的时间,研究病例、探讨方案,帮更多病患看好病。
聊到近期研究的工作重心时,他说:“关于脊柱脊髓损伤和脊柱畸形,首先要向这两个领域的前辈学习,继承我科脊柱脊髓损伤的传统优势。脊柱畸形方面的攻克,目前要做的只有刻苦学习、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最终期望自己能够在治疗和研究这两大类脊柱伤病方面有所突破。”看似质朴的话语,却在一字一句间,流露着一名医者对于岗位的敬畏。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平时工作再忙,刘彬也要挤出时间学习;每遇疑难病例、复杂手术,他都认真翻阅资料,反复推敲。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刘彬还坚持每年参加医学培训班以及学术会议。“既然从医,就要掌握更多的技术,找到更多的方法,提高治疗疾病的水平,解决患者的病痛。”几句简单的话语,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与鞭策。
“工作常常会挤占个人休息时间,甚至半夜加班,无法陪伴家人,时间没法合理分配,这是整个医生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调整心态和学会有效放松。因为大家都很忙很累,医生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度过的。”刘斌这样说。
“对待患者,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每次查房刘医生都会主动与我握手,检查肌力,坐在床边耐心地询问病情,这让我们患者觉得很放心。”来自临沂的患者吕女士告诉记者。
做为一名主治医师,刘彬认真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每年刘彬手术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疾病400余例,年门诊量达到800余人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配合科主任积极开展颈椎先天畸形、胸椎黄韧带骨化、特发性脊柱侧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高难度手术,使医院治疗脊柱脊髓疾病的技术水准居于全国前列。他还积极辅助科主任,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团结协作,苦练基本功,打造出一支团结奋进、业务素质过硬的创新型、技术型团队,脊柱脊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十一五”重点建设骨伤专科、重点建设骨伤学科。
在为病人解除病痛之余,刘彬还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致力于脊柱脊髓疾病的科研创新,解决了脊柱脊髓疾病临床上亟待解决的多项难题。他参与的“中上胸椎后路植钉路径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课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安全、有效的中上胸椎固定新术式即后路半椎弓根植钉入路新术式,克服、弥补了中上胸椎椎弓根手术的缺点和不足,切实解决了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中上胸椎伤病患者后入路椎弓根植钉难度高、风险性大等难题;参与的“短节段矫形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失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课题,应用腰椎侧凸宽长比值的原理来确定退变性腰椎侧弯失稳患者的责任椎体,通过短节段矫形固定责任节段既有效解决了患者侧弯失稳又避免了长节段矫形固定的缺点,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并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费用;参与研究的“CO骨折理论与动态应力钢板固定治疗骨折的研究”课题,创新研制出了动态应力接骨板,并且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各种试验,达到生物学固定的理想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应力遮挡”效应,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为年轻的主治医师,在成绩面前他从未止步。从医以来,刘彬曾获山东省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文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刘彬始终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水平”为患者解除病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骨科代代相传的扎实严谨和服务为民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