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丁青珂 通讯员 于 尧 从天润曲轴的技术员成长为技术科长,再到如今的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他用了34年的时间。但无论职位怎么改变,他身上的那股子脚踏实地、苦心钻研的工作态度始终没有变,他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丛建臣。 当记者来到天润曲轴时,丛建臣正和他的团队在开会探讨项目,布置任务的丛建臣看起来严谨干练,倾听时也十分认真,偶尔还针对队员提到的一些问题给出中肯的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做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再累也不觉得辛苦。”刚出差回来就要处理好多事情的丛建臣稍稍有些疲惫地告诉记者。 198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丛建臣带着理想来到天润曲轴想大展拳脚。他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成为企业里最有价值的人”。学习铸造专业的他最开始是在车间实习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丛建臣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车间里的每一道工序,这也为之后的研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轻的时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车间时,我一有时间,就帮着车间的师傅干活,认真学习车间的每一道工序,并时时留心,一年的时间,我熟悉了车间的每一道工序。通常,我白天在车间实践,在干中学,晚上回家看书一直到凌晨两三点,带着问题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我学到了很多,也事半功倍。”丛建臣回忆刚毕业的时候说道。一直以来,钻研和思考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铸造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非常大,被誉为制造业的基石。基于多年的从业经历,丛建臣认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提高铸铁的性能,扩大铸铁的应用范围,二是如何降低铸造缺陷,保证铸件的可靠性,降低铸造成本。 有了方向,务实的丛建臣牵头组建了专项攻关小组,历时10年,开发出全废钢熔制铸铁技术和微锡代钼高强韧性球铁制造技术。这两项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满足了国家对高品质球铁的需求,同时实现了高强度、高韧性、低缺陷铸铁的稳定生产和高爆压发动机曲轴的以铁代钢。借助天润曲轴这一平台,两项技术得以迅速推广。 据了解,丛建臣的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而且显著提高了我国铸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他的《QT900-5大功率高速增压柴油机曲轴制造技术》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金属材料研究权威胡壮麒教授的高度肯定,称赞“该项技术解决了世界曲轴行业第二代以铁代钢技术难题”。 “研发需要反复实验,通常要经历很多失败,再一点点去改良。微锡代钼高强韧性球铁制造技术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共切轴300——500根,最终成功。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丛建臣告诉记者。 就算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瓶颈期,丛建臣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查阅相关专业书籍、亲自到各地工厂学习,去论坛寻找新的思路……有时候,一个新的构思被其他繁重的工作搁浅,他也会在合适的时机重新拾起来。也许,正是因为他从不言弃的精神才让他成为我国高端球铁研发和动力机械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从基层工矿企业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工程技术专家,到目前为止,丛建臣承担了四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取得国家授权专利9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丛建臣的工作履历上,最不缺的就是荣誉和创新成果,然而直到今天,年过半百的他依旧坚持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在学习方面也丝毫没有懈怠。 丛建臣的办公桌上总是摞放着各种专业书籍和杂志。“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看专业书籍,归根结底我还是一个工程师,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而且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丛建臣说,他喜欢不断挑战,看到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是他最满足的时候。 除了处理管理方面的业务,丛建臣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上,除了与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交流外,他还经常到全国铸造专业有名的高校去学习。“山东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等研究所,我都会带着团队不定期地去学习,有时候也会利用他们的先进设备进行实验。”丛建臣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才能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34年,丛建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工匠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他把青春奉献给了事业。他始终坚持初心,做研究、搞研发、带新人,在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中,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