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赵瑞静 通讯员 范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了宏伟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指明了今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方向。 车卧岛村位于张家产镇镇区中心位置,全村共有四百多户,人口一千多人。据史料记载,明初,栾姓由山西头村西之栾家宅库迁来居住,村名失考。明清之际,王、牛、董等姓来居。因往白佛寺运佛像之车误倒,演变为“车卧岛”,村名由此而来。全村共有耕地1736亩,山峦1000余亩,果园760亩,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 近年来,车卧岛村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多年来一直实行“1+2+3”工作法,即一个中心,一切发展均在党支部这个中心的领导下进行;两个联系,“两委”成员联系企业,加强对企业的督导,党员联系群众,听取群众中对村级发展的意见建议;按照闲置库房招商引资、盘活集体资产对外出租、发展村级企业壮大集体经济这三个发展方向,带领百姓共同致富,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0万元。 ○当好“领路人” 带领群众奔小康 村庄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现代化农业发展起来,只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党员队伍才能在解答“三农”经典难题中获得高分;也只有这样的一支党员队伍,才能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人。”车卧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波说。 为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廉政建设,自觉接受党和村民监督,做到不为个人谋取利益,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当利益。班子成员之间经常相互谈心,坦诚交流思想,认真对照检查,做到了廉洁奉公。为当好村民致富带头人,王波带领党支部从村情出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盘点本村的存量资源,现有企业和资产,掌握全村的经济状况,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近年来,车卧岛村把党支部建设和村经济发展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一线指挥部”作用,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党建和村经济发展互促互带的新路子。 “党员干在前,俺也不能落后。”村民毕崇华说, 村党支部逢事找村民商量,争取村民支持,他们就是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村民也愿意跟着党支部走。 年前,村里350多亩果园的原承包人没有按时缴纳租金,违反了签订的承包合同。为了避免村集体收入受损,党支部和村民代表连夜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法。经过和党员代表、村民的协商,村党支部决定没收原承包人的押金两万元,并采用竞标的方式,选出新的果园经营承包人,避免了村集体经济的损失,保障了村民利益的最大化。 村会计董朝阳告诉记者,竞标当天有十多户村民前来争夺果园承包权。最后出价最高的农户竞标成功。通过党支部的努力,350多亩果园的承包租金有了保障,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村集体经济的损失,受到了全村村民的一致赞同。 ○当好“当家人” 不用扬鞭自奋蹄 村里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 上世纪80年代,车卧岛铸造厂成立。 “刚建厂的时候正赶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建筑市场比较好,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我们正对上这个口了。当时这个铸铁管在整个市场都是非常畅销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00年,厂子的效益都是非常好的。”车卧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波告诉记者,2000年之后铸造厂经济效益虽然可观,但对比之前订单减少,效益下降,闲置厂房增加,村里经济收入下降。 “怎么盘活村里的经济,拓宽项目渠道成为村委的最大难题。”王波说,村里妇女、老人较多,为了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村里先后建起了气调库、纸箱厂、铸造厂、面粉厂等5家村办企业,可解决全村2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用进城打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在气调库里,我们看到,十几位村妇女正忙着对刚出库的苹果进行分拣、套袋、装箱。“在这里干活时间相对自由些,又不耽误家里的活计,挣到手的都是‘纯利润’。”职工吴萍说,现在不少妇女都来气调库上班,年收入三四万元。 车卧岛村农业以果树种植业为主。考虑到村里的交通易于周边村鲜果的运输,2003年车卧岛村建了一座气调库,承接本村及外地的果品储存,在服务本村果农的同时,增加村里经济收入。 “气调库容量5000吨,主要是对果贩子,还有果农,对外也储存一些,一年的毛收入一百八九十万。对外信誉度挺高的,不管果贩子还是老百姓上咱这来存苹果都挺放心的。”车卧岛村果蔬气调保鲜库负责人王钦明告诉记者。 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考察市场,发现纸箱包装是一个潜力产业,风险小、见效快。2015年,村里成立了车卧岛村金鑫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吸收村闲余劳动力,去年企业产值达400多万元,纯利润80多万元。 在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车卧岛村还利用闲置库房招商引资,盘活集体资产对外出租。“我们村的厂房不少,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改造原来破旧厂房基础上新建厂房对外出租。”王波告诉记者,厂房出租经济收入也挺可观,目前村内厂房都没有闲置下来,都租出去了。 村里在原破旧厂房的基础上新建厂房40余间,分租给威海鼎宏海鸭蛋、渔具有限公司,并用铸造厂东库房翻新建设4间门市房,每间80平方米,去年分租给药店、摩托维修店、成山轮胎、玻璃厂4家个体工商户,年收益30万元左右。 在车卧岛乡村车间,记者看到10多名妇女正忙着加工被套、枕套。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云龙绣品有限公司分厂,公司租用村委对面140平方米闲置库房,村里不仅多了一份租金收入,同时也解决了村里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正在加工枕套的工人顾正芳说,车间就在家门口,干活接孩子两不误,俺村除了老人和孩子没有“闲人”了,家家户户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了。 ○当好“贴心人” 心系群众保民生 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漫步村中,宽敞的水泥路面洁净如洗,健身场地设施一应俱全,满墙的山水墨画,让人眼前一亮。村民房前屋后,大大小小的花坛、各式各样的景观树木,或翠绿欲滴,或苍劲挺拔,把整个村装扮得分外亮丽,处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发展集体经济,就是为了造福百姓,村里经济好了,百姓的福利自然高了。”王波说,村里经济条件好了,村民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村里每年仅发放村民福利待遇就有220多万元。 “我们一共1000多人,每年过三大节,全部村民都会享受鱼、肉、超市卡等福利,并且平均每个老年人一年能领2000块钱。”村民崔福松告诉记者,谁家的孩子高考只要能过一本分数线,每个孩子也能领到5000元奖学金,车卧岛的村民是越来越自豪了。 随着村里的老年人逐步增加,老年人养老问题突出。为了满足村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去年5月份,车卧岛村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村东初张路边建设占地1500平方米的车卧岛村幸福院,为老年人及贫困户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我们村的幸福院设施齐全,里面配备单独卫生间、暖气、电视等。目前能容纳35人。”王波告诉记者,“随着老年人逐步增加,今年开始扩建养老院满足周边群众养老问题。”幸福院不仅方便了村内老人的老有所养,而且面向社会开放,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安置本村的闲余劳动力,一举三得。 车卧岛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办农家书屋,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文明、唱道德、教手艺,让农民乐起来、美起来、充实起来。乡村好人“多”起来了,村民行为“管”起来了,乡风民俗“靓”起来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村中有一小广场上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不远处,还有一个别致的乘凉亭子,几名文艺爱好者正在排练健身操。村民王大姐说,大家每天都会来这跳舞、排练节目,现在村民的生活别提多乐呵了。 以前村里人办红白事讲究摆阔气、爱攀比,总担心在村里办得不够隆重丢了面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村里的红白事制定了统一的章程,大家按照一个标准来,谁家有了红白事,理事会的成员和邻里乡亲都互相帮忙张罗,看似简办的喜事显得更加热闹了。 村民李大婶说:“现在操办红白事不比讲排场,在村里操办既省钱又省心。” 车卧岛将农村道德建设作为乡村治理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用身边好的典型感染带动村民,还把他们的事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一步放大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 如今的车卧岛村已经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新格局,腰包鼓起来的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精神生活也是越来越充实。富足的经济,优美的环境使车卧岛村先后获得“山东省规划建设明星村”“威海市百强村”“文登区经济发展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面对车卧岛村的未来,王波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他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把村级产业做大做强,让车卧岛村更美更富。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