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文登李龙文化山会剪影 山会现场 祭祀表演 欢快歌舞 与龙母饽饽合个影 龙母大饽饽引关注 游客购买小商品 书法作品展示 龙母宴 祈福纳祥襄盛事 ——三月初二回龙山祈福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王玮祥 4月17日,农历三月初二,2018文登李龙文化山会在宋村镇回龙山举行。 李龙文化山会是威海市重要的群众民俗文化节会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人们会聚集到回龙山祭祀、赶庙会,祈盼盛世幸福安康,这一地域民俗特色,至今已延续了270多年。据活动举办方介绍,今年的李龙文化山会自4月15日至17日,共举办三天,吸引数万人参加。 上午7时许,回龙山上已是人头攒动,周边村民和省内外的游客纷纷聚集于此,前来为龙母庆寿,并参加民俗祈福活动。 7时45分,一条巨龙追随着龙珠在人群中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直冲云端,忽而低下如潜入海底,蜿蜒腾挪,光彩夺目。传统舞龙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8时30分,2018李龙山会的重头环节——祭祀龙母大典正式拉开帷幕。只见龙母塑像缓缓抬入舞台中央,祭祀仪式在庄严的背景音乐中开始。整套礼仪严谨完整,肃穆凝重,击鼓鸣锣、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叩拜礼、瞻仰龙母像等流程逐一进行。 活动结束后,文艺演出专场接衔举行,霎时间,山会现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舞台上,专业演员表演了歌舞、变脸、杂技、反串等,不同形式的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不时爆发出掌声。台下,热闹的特色大集也是一大亮点。蘑菇、山菜、芋头、花生等土特产应有尽有,大饽饽、羊肉串、臭豆腐、炸年糕等特色小吃香味扑鼻,手链、头饰等小商品琳琅满目。 “没想到我们家的羊肉汤这么受欢迎,来喝羊汤的顾客一个接一个。”从开发区赶来参加山会的王玉芬告诉记者,不到一个小时,她就卖了50多碗羊肉汤。记者放眼望去,偌大的活动现场,几乎每个特色小吃摊前都挤满了人。 与此同时,回龙山脚下的山东村也是一派热闹景象。 记者在村委门口看到,今年,山东村布置了李龙文化展厅,其中陈列有李龙文化传说的宣传板和文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场为游客展示传统技艺。 “今天是请了假,特意带孩子来参加李龙文化山会,让孩子从小感受并学习传统孝道以及家乡的传统文化,通过参观展厅,孩子还了解很多咱们本土的传统技艺,真是不虚此行啊。”市民周女士说。 中午11点30分,龙母宴在村中热闹开场。村里一百余名65岁以上老人,分坐在加长餐桌旁,一边听着京剧《沙家浜》,一边品尝着大饽饽、鸡蛋炒野菜、豆面菜团、炸鱼、白菜猪肉炖粉条等。据村里老人说,在龙母生日这天吃了龙母大饽饽会长命百岁。 文登是李龙文化的发源地,保护和利用好“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文登学”内涵、建设“仁孝文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李龙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形成了详尽的文字、影像等材料,全力打造“李龙故里”文化品牌。自2006年以来,“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成功列入山东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作排演的京剧《李龙王》荣获了全省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编撰出版了《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和《秃尾巴李龙王》连环画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李龙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花饽饽有“内涵” 本报讯(记者 丁青珂 通讯员 丛 慧)4月17日,回龙山上,游客摩肩接踵,尤其是胶东花饽饽的摊前,栩栩如生的胶东花饽饽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 “祭祀龙母的大饽饽是李龙山会的‘宝贝’,所以我们特意做了一些饽饽在这里摆摊。还没到中午,已经卖了四五十个了。有的是因为喜欢买回家吃,也有带上山去祭祀龙母的。”正在售卖胶东大饽饽的邢玲娇说道。 同样,在李龙文化展区,三里河素贸花饽饽制作人孙贻淑桌上的花饽饽已经所剩无几了,依然有不少游客前来询问和购买。“我们在这里摆了3天,卖了500多个大饽饽。今年我还制作了一个49公斤的大饽饽一会要进行拍卖。李龙文化山会上,这大饽饽不仅象征好兆头,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孙贻淑说。 特色美食成亮点 本报讯(记者 于 潇)在李龙文化山会活动现场,不仅有文化演出、祈福活动,还有特色美食和传统工艺品展示,来自各地的游客赶庙会、看演出、尝美食,祈盼幸福安康。 上午8时许,现场已是人头攒动。山路上挤满了前来祈福的游客和销售各种美食、小吃、民俗产品的商贩。一路走来,游客或观赏山景,或聚集美食摊前尝一尝铁板鱿鱼、大麻花和冰糖葫芦…… 今年的山会大集上,游客们不但可以买到苹果、核桃等土特产,而且可在文登大饽饽、糖葫芦等特色小吃摊位前一饱口福。宋村镇山东村村民周兰香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和儿子、孙子一起来参加李龙山会,各类民俗节目非常好看,还可以吃到特色小吃,山会越来越热闹,办得也越来越好了。” 李龙文化代代传 本报讯(记者 于 潇 通讯员 丛 慧)上午8时许,回龙山上彩旗飘飘,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在宋村镇山东村的李龙文化展区,记者看到,几位书画艺术家正现场创作书画作品。来自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文登创研基地的于树权会长告诉记者:“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文登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是文登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今天,有十名书画研究会的会员在这里现场创作,旨在进一步弘扬‘孝道’,传播李龙文化。” “随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习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们希望各地游客在感受李龙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当地的特色民俗。”书画研究会会员梁华英告诉记者。 本版摄影/刘旭明 于潇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