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洁正在认真工作。(王玮祥 摄)
本报记者 于 潇 他是一名80后法警,对工作有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始终以满腔的热忱对待人民群众,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奏响一曲铿锵有力的青春之歌。他就是区人民法院法警大队副大队长于洁。
2010年的一天,于洁像往常一样押解犯罪嫌疑人到庭,他发现犯罪嫌疑人张某面部表情呆滞,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形象。有着多年经验的于洁敏锐地感觉到,张某可能有自残倾向。在押解室,他和张某拉起家常来,关切的话语和诚挚的眼神让张某放下了抵触心理,在法庭上积极为自己辩护,最后因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几年后,于洁在路上偶遇张某,张某一眼就认出了于洁,热情地和于洁打招呼。经过交谈,于洁才了解到,张某当时感觉心灰意冷,想在法庭上一言不发,任由发落,多亏于洁耐心、诚恳地劝导,让他感受到了司法温暖,才重拾了希望。现在他已经刑满释放,日子和以前一样处处充满阳光。正是由于于洁和他的司法警察团队,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警务保障,区人民法院至今无一起犯人脱逃、自杀、自残、伤害审判人员和破坏法庭秩序的事故发生。
2014年4月,因工作需要和表现突出,于洁由法警队调到办公室。由于办公室是窗口部门,每天需要接待的人络绎不绝。仅一年多,他就接待群众300余人次。无论谁来,不管什么理由,于洁都热情接待,微笑交谈。有的当事人比较容易做工作,在讲明利害关系后就会离去,有一些老访户对于洁却是冷言冷语、刻意刁难,但他都会耐心劝导、不烦不厌。“人都是讲感情的,你耐心和他说上一次,解释清楚,总比因为误解导致当事人三番两次来冲着你吵闹好得多。你全心全意对他好,为他着想,他一定知道。”于洁说。
除了对工作认真负责,于洁还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他的帮扶户是一位长年被类风湿困扰的老人,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于洁每月都会去探望老人,带去一些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帮她打扫院子。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于洁感到老人有些悲观厌世,单单去看望,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经了解得知,老人当初被评为四级伤残,对这个结果一直不满意。于洁便往返于区残联、妇幼医院,奔波数次,终于帮老人重新评定了伤残等级。当老人得知自己能够评为一级伤残时,感动地热泪盈眶。现在,老人的心态好多了,身体也硬朗多了,经常主动给于洁打电话嘘寒问暖。
2017年4月,因工作需要,于洁调到执行局。到了执行庭的案件一般都是比较难以执行的,情况比较复杂,大家把这类案件称作“硬骨头”,而于洁就是敢于啃这些“硬骨头”的人。他表示:“作为一名执行员,就是要让打赢了官司的人能够及时兑现。”为此,他克服畏难情绪,逐案详细查阅卷宗,将其中有价值的线索记录汇总、制作表格,然后按被执行人的住所区域分类整理、统筹划分,在汇总表格上有计划地填写相关法律文书;将执行通知书和申报财产通知书以及执行传票同时采用快件邮寄的方式送达给被执行人,并在通知书上注明不按期履行的法律后果,明确告知罚款数额和拘留期限,同时将被执行人到庭时间通知申请人。被执行人到庭后,对于双方当事人能够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及时和解结案;在经传唤拒不到庭的被执行人,及时请示领导,办好拘留等相关手续;对于有能力而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及时采取强制措施。
此外,于洁还通过让申请人主动查找被执行人行踪,有效避免了“出警扑空”现象,让申请人参与进来,减少了催执、催访,也节省了大量执行资源,提高了执行效率。自从2017年4月到执行局至今,于洁已执结各类案件61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