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冬天了 又要过年了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 大家准备好了吗?
众所周知,每逢过年过节团聚时,“别人家的孩子”便屡被提起,最是父母心头的完美范本。在一般传说里,他们生而能言,美人坯子;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书法钢琴一手抓,九岁会英语。初中拿遍各种奖,还绝不早恋;高中跨国扬声名,且门门第一;大学若非国际名校破格倒贴招录,就是清华北大上门求贤;各类干部都当遍,硕士博士都连读,不小心还顺便创了业。熟习三五门语言,攒下七八辆车;美女背后成行,恋爱无师自通。早早买定了房子、生好了孩子;预产期没到,孩子将来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钱已经备好。总之,三十岁之前,他已经把常人八十岁没忙完的事整备周全,剩下的就是陶冶情操,把人生贴成广告,在过年过节时风度翩翩,往来低调炫耀,以便做全世界的镜子:咳!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麦兜的妈妈给他讲故事,言简意赅:“从前,有个小朋友他不听妈妈的话,后来,他死了!从前,有个小朋友他听妈妈的话,后来,他发财了!”方式很粗鲁,但很有效。实际上,大多数心灵鸡汤、教导是非,都是这个格式。空口白话说道理,那是孔圣人、柏拉图们才有资格的;大家现在讲究实证主义,讲究眼见为实,所以你需要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
史传里有个小传统,司马迁开的好头:写纣王,就是矜天下以能,高天下以声,才华太了得了;然后笔锋一转:结果成昏君啦!比如,写刘邦少年时无赖,做过亭长,算个基层小吏,但人品口碑,都不怎么地;写陈平因为没正经行当,被嫂嫂嫌弃;写韩信年少时受胯下辱,这都和后来的壮丽人生相辉映,这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就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比如,你在饭桌上,常能听朋友吹嘘起来:
“啊呀呀,我高中时班级里,成绩最好的人,因为特别迂腐,只会死读书,现在无妻无子,无房无车,没工作,捡垃圾,每天被人嘲笑是书呆子;我班里那时候,成绩最差的人,因为头脑伶俐,于是现在事业有成,房车齐全,工作清闲,财源广进!”
当然,这种故事,可能还有另一种讲法,是这样的:
“啊,我高中班级里里,成绩最好的人,因为优秀已成习惯,所以现在跻身精英阶层,一路飞黄腾达;而我高中班级里,成绩最差的人,因为习惯堕落,现在每天没有工作,在家惨淡待业,每天闷闷打盗版游戏……”
稍微懂点儿逻辑的人,自然会对这类叙述嗤之以鼻。因为人的际遇,太复杂多样了,各人的命运,是由许多小细节决定的,而高中学习成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例,也有高有低,大多数时候是不值一提的。但这类例子的存在很有趣,因为大体上,这些和“别人家的孩子”,属于同一类。 嘻嘻~~我小时候也是被比较过,我属于比较没心没肺的,别人说什么都跟我没关系。所以也就这么过了 其实,夸完别人家的孩子后,也应该夸夸自己的宝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