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父母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教给他的孩子,这促进了社会的延续和进步,很简单,这就是教育。后来,由于社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增加,催生出了专业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尽可能多的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他们更好的生活。 可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却走上了歧途,八股文、千字文等这些教条主义只能让人们的思想缰化,科举制度更是万恶之源,尔虞我诈的风气,升官发财的想法,……,这种教育制度是一种“零和”游戏,官它不会创造财富,只是让财富由贫穷的民间转移到了官员手中,这好象是一种发财的捷径,人们乐此不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落后就是因为这种教育制度。 我女儿今年上初一,学习不是很好,我经常这样说:考得这么差,考不上高中,你就下工厂干活,不行就回家种地!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和我一样,就这么一个孩子,全家的希望都在她身上,孩子的前途不能马虎,花多少钱,投入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对象,然后幸福的生活。实际上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想法,自欺欺人,自我肯定,根据以往经验作出的价值取向。 我女儿小学毕业时,我参加了二实小的家长会,给我们做报告的是实验中学的一个领导,他说孩子的各科成绩,就象是组成木桶的档板,最短的档板决定木桶的盛水量,孩子偏科,会影响成绩。从中考这个角度看,他说得很有道理。但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是不是能组在一个更大的木桶呢。二实小的于洋主任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孩子的特长决定了他的未来。爱因斯坦生活邋遢,不修边副,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物理大师,毛泽东数学成绩不好,却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偏科的学生或者说特长生更有可能成为人才。只要给他适当的压力,每个孩子都能发现特长,霍金都那样了,他也有特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让老师怎么做呢。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到底值不值?如果是一个尖子生,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对国家来说,这是值得,否则孩子不但要承受巨大的家庭压力,毕业后的工作能力也是得不偿失,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现在的学习途径有很多,想成才,总会有机会的,很多成功的人士并没有上过大学。 不知道是不是崇洋媚外,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干家务活,根据这个挣零花钱,有能力还要出去干,18岁独立,就象母狮子教小狮子捕猎,学会了就赶出去一样。学校教育更是尊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与我们呆板的课堂教育完全不同。 文登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功不可没。但这种只注重整体,不注重个体,带有表演性质的教育方式,会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展现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