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道路置于隔离带 《人民日报》“金台随感”任炳先生撰写的“封闭了什么”。说的是一个小区封闭管理,进入需刷卡,没有卡就需绕行1500米进入,任炳先生问“封闭了什么?”。看后有同感,就按任炳先生的说法说说我们威海各市区主要道路的隔离带。 曾几何时,我市就把市区交叉路口人车分开,加上了人行道专用指示灯(很多城市不是这样),造成了人车通行延时,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从前年下半年,全市又实行了市区主要道路中间用隔离带隔开,就感到尤为不妥。 不妥一:地理位置不需我们这样。我们威海地处中国最东端,不存在交通枢纽之说,也就是说相对来说我们的流动人口、车辆流量是比其他市场要少得多。比其他城市,不存在交通混乱、难以维持的状况。 不妥二:人为造成堵车。从实行隔离带后,市区行车明显堵塞。表象就是我们威海市区的车辆一夜之间增加了一倍、通车时间增加了多倍。90%以上的人都难以适应、难以理解、意见很大。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时期,许多人达到了望而怯步、谈路生畏的程度,堵车更堵心。可以说: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不妥三:造成浪费。制造隔离带费用就不用说了,而隐性带来的浪费不是数字可以说明的:1、延时耗油。在有隔离带道路上,通车速度比原来至少延长三倍。就拿文登市区从利群岗到劳动大厦岗三个交叉路口,行车平均近15分钟,上下班堵车时间就更长。每个路口红灯时间约1.5分钟,一般是两次红灯反复方能通过就挺好。2、绕路耗油。车辆本来可以直线到达的地方而因为隔离就需绕行、有时怕主路堵车而绕到支路去走(绕的路段有长有短),造成主干堵车、支干也堵车。3、多跑耗油。隔离后的道路左拐弯大部分堵死,车辆需要左拐时要多跑数十、数百米后方可通过。一个车辆一时不叫浪费,但,多个车长年这样就是巨大的浪费。现在倡导低碳、低耗,不知这种浪费与我们所想像的安全事故降低(不一定降低)是否成比例? 不妥四:存在安全隐患。这一说法有强词夺理之嫌,但确实存在。人们在市区行车时当要达某一地方,脑子首先要经过一番思考:“这个路怎么走”,这时的驾驶员肯定要分神;乡下、外地人员来我市不熟悉路况就更存在反复走反复转的现象,人为地增加了车辆流量。往大处说给外地人以不好的印象、影响他们来威的次数(就不说投资了),往小处说增加了安全隐患,因为分心又分神! 加隔离带,车辆、人员通行确实规范了,交通事故也许降低了(这应该有记录),我们的有关部门在制定该措施的时候,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交通规矩了、事故减少了、交警省心了,也可能因此当做先进经验加以推广。但是,我们需要考虑与上述的不妥是否成比例?一个措施的施行如果只看局部管理和局部的工作任务完成,而以牺牲社会整体利益为代价,那就不是一个好的措施。也就是说一个措施的实施必须综合看他是得不偿失、还是有得有失、还是失大于得? 管是为了“理”、为了“疏”,如果你的“管”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造成了人们更大的不自由。这种不顾关系的理顺、不顾环境的理顺、不顾各类矛盾功能的理顺,那这种“创新”就是不成功、不明智或说是失败的!也是与我们倡导的“人性化管理”、“效能化”背道而驰。 中央要求接地气,也就是所有政策、措施的制定都要深入人心、老百姓满意。可以做个调查,应该说大多数市民是反对隔离带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结束这种堵车、堵心得不偿失的措施,让我们威海人和外来威海的人过的更方便、更舒心、更快捷,让我们的管理措施实实在在地更科学、更节能、更整体!切不可做一些表面文章、花架子政绩! 2014.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