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嵛山的南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葛家镇于家口村,这个村位于文登和乳山的交界处,交通方便,山水环绕,适合植物生长。近年,于家口村发展葡萄种植1000多亩,引进了优良的红宝石、金手指等葡萄品种。眼下正在葡萄成熟的季节,多数村民的葡萄可以卖到6—8元,但这个村的一户葡萄种植户于自然先生的葡萄却可以卖到每斤30元以上。日前,笔者来到于自然的葡萄园一探究竟。
从309国道旁的一条小径向北走去,就是昆嵛山脉的南麓,顺小径走上几里山路便来到于自然的名为“高山泉流七亩田”的种植园。回头向山下望去,只能远远地看到公路和村庄,而昆嵛山向南延伸的一脉青山却在眼前。来不及请我们品尝葡萄,于自然指着眼前的几座山峰告诉我们:这座山叫笔架山,你看像不像一座架毛笔的笔架。山顶有一个红旗座,是抗日战争时期昆嵛山支队插红旗的地方,当年抗日传奇英雄于得水就是在这里带领昆嵛山游击队习武健身、整军练兵、打击日伪,并从这里走向胜利。
介绍完山,于自然又介绍起葡萄园边的一口清彻地井:“这眼山泉终年不停,不管多干旱的年份,这里永远清泉汩汩。于家口村700多户人家都知道这眼泉水最甜最好喝,专门用桶来此背水。一些在济南、青岛、烟台工作的于家口村人,过节回老家,返回时都会专门用桶来装上一桶泉水,带回去喝。”就是这眼清澈的山泉滋养着于自然的葡萄。笔者掬起一口泉水,果然透着丝丝甘甜,像把大山的灵气一饮而尽。
看完山、尝过水,于自然又说道,周围几十里,这里的空气最好,早晨在这里蹲上一会儿马步儿,感觉一天神清气爽。原来于自然从小习武,很早就发现这一块山好、水好、空气好的“风水宝地”。曾做过十多年花生收购经纪人的他,有着敏锐的经营头脑。四年前,在全村大搞葡萄种植的热潮中,他没有盲目跟风种植,而是冷静地分析:如何才能种出最好的葡萄!
当然,首先他果断地流转到山前泉边这块约600亩的“风水宝地”,又经过仔细地土地整理,从中优中选优,总共才整理出七亩土地种植葡萄。为此,有热心的朋友还专门请过“风水大师”来给这块坐北朝南的向阳宝地相过面呢。比起本村其他葡萄种植户动辄几十亩、上百亩的规模,看着这块不大的土地,他决心“要搞就搞出山东半岛质量最上乘的葡萄”,才不辜负这块山好水好的土地。
于自然专门请来海归土壤学博士袁黎明进行土壤检测,发现这里的土壤条件也非常好,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些自然条件:远离村庄公路、空气、水、土壤都未经污染、且非常优质。经过专家的指导,于自然决心一定要种出“威海第一份有机葡萄”。
相比于“无公害”和“绿色”,“有机”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农产品种植标准,有机农产品绝对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激素等,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从生产其他食品到有机食品需要3-4年的转换期,定期对水源、空气、土壤进行检测。有机认证还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因此,生产有机食品要比生产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监控体系,采用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地力保护、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和储存等替代技术。
笔者看到,在于自然的葡萄包装盒上打着“有机转换食品”的标志,于自然说,有机转换食品是指从开始有机管理至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间所生产的产品,转换期内就必须完全按照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管理。他说,今年10月,就满规定的36个月了,就可以“毕业”拿到“有机食品”认证了。
了解了这么多,迫不及待地走进葡萄园,剪下一串“红宝石无核葡萄”,提在手中足有两斤重。摘一颗放进嘴里,葡萄汁立刻在口中迸放,沁入心田……这时,每一个品尝者都立刻会明白:三年的艰辛付出是多么地值得,也会明白于自然的葡萄为什么会得到市场的积极回报!
清澈的山泉滋养着全过程有机种植的葡萄,谷中吹过的山风轻轻摇动着清翠的葡萄叶子,时而传来几声虫鸣,青蛙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游人们在葡萄林中徜徉,间或俯身采携起一串甘甜的葡萄。于自然说,虽然只有七亩高山葡萄园,但一定要做出真正的有机精品,为周围的百姓趟出一条生态农业的路。
注:红宝石无核葡萄是从美国加州引进的高科技新品种,果实圆锥形,中等偏大,呈宝石红色,袋内自然上色,平均粒重5克左右,含糖量18.5度,糖酸比20:1,果肉浅黄色,半透明肉质,果肉较脆,味甜低酸,风味极佳,自然无核。
来到文登于家口找于自然吃有机葡萄,请联系:1356219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