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8年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给大家开会,黄旭华才明白自己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他的秘密身份被隐藏了30年,这30年间,他没有回过家,父亲到死都没有再见一面。家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就连到了同一个城市都不能相会,气得拒收他的来信。 无人知晓,他独自一人承受着误解,有时甚至欲哭无泪,只因肩负着重要使命,离国家秘密最近;赫赫无名,90多岁的他被习总书记亲自搀扶着坐到身边,是值得所有人致敬的民族脊梁! 他叫黄旭华。看完他的故事,中国为什么行,相信你心中就会有答案—— 2019年9月1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93岁的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犹记得, 2017年11月17日, 人民大会堂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 习近平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 握住黄老的手, 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犹记得, 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 黄老娓娓地叙述自己的经历, 在他的演讲过程中, 观众们除了报以热烈的掌声, 还几次抹起了眼泪。 撒贝宁说:这是我听过的最震撼, 最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的演讲! 犹记得, 在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时, 90多岁的他, 在演讲时毅然推开了为他准备的椅子, 全程站着完成演讲, 他让在场的所有人润湿双眼! 如果今天之前, 你还不熟悉黄旭华这个名字, 那么今天之后,请记住他!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 毛泽东愤怒地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 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 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可中国无一人了解相关技术。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访华, 中国政府向他提出 对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 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又非常多, 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 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 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 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1926年, 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 父母悬壶济世,仗义疏财。 看到父母的善举,受人尊敬, 黄旭华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 可时代洪流将他人生计划全盘打乱。 小学时,七七事变爆发, 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 可日本鬼子轰炸愈发频繁,每次警报一响, 黄旭华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 往城外的山洞跑。 年少的黄旭华开始思考: 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登陆就登陆, 想轰炸就轰炸? 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 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 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 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黄旭华说:“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 造大炮,造军舰、中国之所以弱, 就是因为国防科技太落后了。” 总之什么能对付敌人,他就学什么! 1945年, 21岁的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 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航空系, 但他的志向是造船, 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4年,他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 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 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 四年后,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黄旭华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 “1958年春的一天, 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 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 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 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 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 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在这次会上, 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 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就这样, 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 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 30年,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 30年,只留下了一个神秘的145信箱…… 2 硬是靠着算盘造出了“核潜艇”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 因为机密和危险, 必须远离人烟: 黄旭华回忆: “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 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 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 小岛都没有名字, 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 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 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 靠岸送给养和信件。 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 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因为保密需要,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被调到了北京。 从此,黄旭华一家 就在父母面前“消失”了, 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 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黄旭华常年生活在荒岛上: “条件非常艰苦,整年都是风沙弥漫。” 比环境更艰难的是: 核潜艇的研发举步维艰: 究竟有多难? 难到所有的人根本就没见过核潜艇!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 直到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 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 通过计算、对比, 玩具模型与他们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 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 科研队伍才坐实了资料内容。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 几乎都是一次挑战。 当时没有电脑, 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 常常为了一个数据, 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他笑言: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 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盘。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可见当时,黄旭华他们克服的困难, 根本不是我们能用文字形容出来的!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 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 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 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 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 才能将它制造出来。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