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丁青珂 通讯员 梁佳媛 于 欢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蛎碴蛎碴白花花,灯光一闪当猫啦,酿成事故的是咱妈,实在不该把它撒。”8月21日,在高村镇一出取材乡村事儿的原创小戏《知错就改》,赢得了台下观众们的连连喝彩。 “从今年6月份便开始到各个村里演出了,目前已经演出了20多场,最近几天,每天都要演出。”侯家镇龙乡艺术团团长娄顺英告诉记者。 据了解,庄户剧团原创作品《知错就改》《喜事新办》《夸夸十九大》等作品都成为今年送戏下乡的亮点,深受群众喜爱。“这样的作品老百姓爱看,就能看到心里去,引导效果比讲大道理强,同时也助力了美丽乡村建设。”娄顺英表示。 “与以往不同,2018年‘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工作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共招标22家社会文艺团体、1家专业艺术团体和1家电影放映单位,目前两项工作正在农村深入开展,目前送戏300余场,送电影4000多场,在演出和放映过程中,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研、随机检查等措施,促进了这些文化惠民项目不断改进,更加符合群众文化需求。”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今年以来,区文广新局多点发力,精准对接农村需求。在摸清基层文化建设家底的基础上,以“点菜单”的方式,按需提供设施设备、文化活动、文艺辅导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今年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送了1500套服装、1310件乐器、10台点歌机。 随着区文广新局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流动文化服务“走红”。不仅在e播宝、音响、锣鼓等文化器材上给予基层大力支持,还派出文化骨干经常性走进农村、校园、企业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培训指导,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 除了送戏下乡活动遍地开花,今年夏天最火的要属“阅读+我”全城马拉松读书活动和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活动,这两个活动都成为了市民争先参与的“网红”活动,大家纷纷在朋友圈里晒证书。 “如今‘小小志愿讲解员’项目已成为馆内特色,让青少年有兴趣知晓‘文登故事’、讲述‘文登故事’,增强了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立文化联动机制,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也是今年区文广新局推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亮点之一,积极配合威海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围绕提升设施利用率、社会参与率、群众满意率,推进设施综合利用。由区图书馆、12所中小学、城市书房、书店等机构共同成立“阅读联盟”,开展了“阅读+我”全城马拉松读书活动,促进馆际交流合作常态化开展。 除举办读者活动外,我区场馆活动各具特色,成为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文化馆排练厅、画室等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办团队周二至周日都有活动安排,吸引了城乡文艺爱好者报名参加。每周末都有太极拳、读书沙龙等10余项公益培训,上半年已组织各类活动200多场次。博物馆以争创二级馆为目标,开展了系列文博活动,举办展览10余场;音乐厅上映儿童剧《白雪公主》等高雅文艺演出,让群众享受更高层次文化体验…… 今年夏天的市中广场、文登学广场更是演出不断,“百姓放歌·唱响文登”“文登好声音”及各种文艺晚会场场精彩,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福利,更让公共文化充满魅力。 “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我们通过提供艺术辅导、组织汇演、创优评先、典型推广等途径,鼓励广大群众自办文化,积极开展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为拓宽广大市民的阅读空间,打造全区“15分钟阅读文化圈”,今年6月23日,文登第二个“城市书房” 区图书馆天福分馆正式投入运行,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读书的地方。同时我区以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为支点,构建起互联互通、覆盖全区的图书网络服务体系,不断畅通优质文化资源流通渠道,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 |
|
||||||||
|
copyright© 2002-2016 文登之窗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编号鲁B2-20100020号 |
鲁icp备090749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