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元 发表于 2013-4-17 10:11:39

中国人有四孝四不孝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商代,孝就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参数。儒家的重要经典《孝经》将孝视作“天经地义”之事,指出“人之行莫大于孝”。汉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是“举孝廉”,也将对孝的考量放在廉洁之上。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并将社会和国家视作大家庭,孝就是其社会与道德观稳定的基础。提倡孝,反对不孝,更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当代的孝与不孝,应如何衡量?我认为,可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以敬老为孝,以嫌老为不孝。

      “父母为天”的说法虽有封建色彩,但“子不嫌母丑”的朴素道理,却是任何时代都不应舍弃的。子女成就再大、地位再高,也离不开当初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人贵不忘本,发自肺腑的尊重,是对年迈父母最大的慰藉和最好的回报。稍有成就就嫌弃父母“土气”、“上不得台面”,甚至唯恐朋友、同事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看似要面子,其实是最不要面皮的不孝。

      第二,以赡养父母为孝,以“啃老”为不孝。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尽管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完善,但一来无法完全解决越来越多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二来,人是感情动物,子女的照顾、关怀,是金钱所无法替代的。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人类自然要尽赡养之责。与之相反,本已成年,有劳动能力和收入基础,却出于一己之私,将老人当成榨油器、取款机,就是不孝。

      第三,以沟通为孝,以隔膜为不孝。

      父母爱子女是无条件的,他们并不指望子女给多少赡养费,或过多么富足的生活。他们也知道,当代社会压力大、子女讨生活不易,“父母在,不远游”是不合时宜了。他们所希望的,只不过是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多打几个电话;只不过是多跟子女们聊聊天,多感受一些亲情。因此,再怎么忙,也要抽出跟父母沟通的时间。作为子女,可以没很多钱,没舒适的大屋供父母养老,但绝不能连与父母的沟通都没有。

      第四,以“顺”为孝,以“不顺”为不孝。

      从古至今,“孝顺”都是连为一体的。现代的“顺”强调子女应该多从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体会做父母的感受和心情。子女也会或已经变成父母,设身处地,就该知道怎样做是孝,怎样做是不孝。

      西方的孩子往往在18岁就离家独立生活,并与父母保持一种类似“朋友”的关系,这与其文化有关。如今不少中国子女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经济上独立了,情感上也要求独立。这也是一种不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有四孝四不孝